番号的荣光与传承:双60军的历史追寻股速查
宿县,安徽省一座并不显赫的城市,却曾驻扎着一支赫赫有名的军队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。1953年,抗美援朝的硝烟散尽,这支从朝鲜战场凯旋的劲旅,将指挥部设在了这片皖、豫、苏三省交界的战略要地。宿县地处津浦铁路(今京沪铁路一部分)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关键节点,扼守着著名的“徐蚌瓶颈”,是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枢纽。中央军委将功勋卓著的第六十军部署于此,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,以及对这支部队的充分信任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在共和国历史上,曾同时存在着两支番号为“第六十军”的部队,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出身、经历和命运,却又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军歌。
解放军第六十军的辉煌战绩
展开剩余77%让我们先从这支驻扎宿县的解放军第六十军说起。其前身是1947年8月组建于山西襄陵县的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。这支部队并非源于红军血脉,却在王新亭司令员兼政委的带领下,在解放战争中迅速成长壮大,屡建奇功。1949年2月股速查,第八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,下辖178师、179师、180师,成为华北战场上的一支劲旅。在解放战争中,第六十军参加了临汾、太原、扶眉等一系列重大战役,尤其在临汾攻坚战中,其下属179师(后改称第179师)表现尤为英勇,中央军委为此授予其“光荣的临汾旅”称号——这是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师旅级部队获得的唯一如此殊荣,充分彰显了其卓越的战斗功勋。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第六十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战役等重大战役,浴血奋战,在异国他乡歼敌5.4万余人,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滇军第六十军:禹王山血战与长春起义
另一支“第六十军”的故事,则更加跌宕起伏,充满了悲壮与辉煌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云南地方部队——滇军,被国民政府正式授予“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”番号。这支由云南子弟组成的部队,虽然装备带有法式特色,但军官经验丰富,士兵战斗热情高昂。在1938年的徐州会战后期,面对日军精锐部队的猛烈进攻,第六十军奉命在禹王山坚守阵地,掩护主力部队撤退。 这场持续了27天的血战,以近乎1:1的伤亡比例,最终成功阻击了日军数百次的进攻,为友军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,第六十军由此奠定了“善守”的威名,成为国民党军队中一支令人敬畏的力量。然而,战场的功勋,却无法抵消政治的冷漠。解放战争时期,这支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在东北战场屡受排挤,被分割使用,甚至沦为“炮灰”,士气低落。1948年10月,长春围困战进入白热化阶段,面对困境,时任军长的曾泽生将军毅然决然地率部起义,直接促成了长春的和平解放。1949年1月,这支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,曾泽生将军继续担任军长,并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续写了其不屈的战斗精神。
番号的变迁与精神的传承
两支“第六十军”,一支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,另一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建奇功,它们的命运轨迹虽然迥异,但都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虽然最终,无论是解放军第五十军还是解放军第六十军,其番号都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更改或撤销,但它们在血与火中锤炼出的忠诚、勇敢和牺牲精神,却早已融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,代代相传,永垂不朽。 “第六十军”这个番号,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的意义,它象征着一种精神,一种传承,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